继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改革之后,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改革试点也将稳步推进

继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改革之后,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改革试点也将稳步推进。日前,全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部署了2019年五项工作,其中“强化创新,提升发展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创新医疗器械发展,扎实推进临床试验管理创新,稳步推进注册人制度试点。

我国医疗器械监管现行政策实行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捆绑”的模式,医疗器械产品上市须由自己研发自己生产,委托生产只允许双方同时具备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才可以申请办理。

实施注册人制度是为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松绑”,也就是说,允许器械“研发者”通过委托生产的方式“独自”进行产品注册,并对医疗器械设计开发、临床试验、生产制造、售后服务、产品召回等全生命周期产品质量承担全部责任。

作为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器械行业是人类健康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综合科学技术水平的体现,其发展状况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发展和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虽然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国产化水平有待提高。

与药品研发动辄上亿元投入相比,医疗器械的创新研发成本要小得多。实施注册人制度有利于激发医疗器械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使其专注于产品研发;同时将生产委托给有资质和生产能力的企业进行,避免重复建设、资金浪费和设备闲置等问题,有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研发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内窥镜摄像机等创新产品上市的步伐。

但也需要看到,注册人制度意味着医疗器械注册人所持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可以相互独立、分属“两地”;此外,注册人不仅可委托一家生产企业生产,还可以委托多家企业生产,这些都增加了监管的难度。目前,注册人普遍存在法律法规储备不足、质量管理体系不够系统、产品追溯意识淡薄等短板,对监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试点情况来看,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为研发单位松绑,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目前,已有医疗新产品通过技术审评。可以预见,随着2019年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的稳步推进,气腹机等医疗器械的成果转化将进一步,有助于打破了以往医疗器械注册“先建厂后注册”的固有模式,降低注册人的前期投入,便于注册人将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产品研发,激发医疗器械研发者的科研动力,推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发展。

产品学术性定位、策划外包模式走入市场,研发和精于学术策划的人才需求走高,一将难求

耗材两票制会在更多药品两票制实施较成熟地区跟进施行,器械和耗材两票制时代来临,全国已有的药械四大采购联盟将首先对耗材实施系列降价,联盟地区内的二次议价将兴起,而各城市的耗材占比将会成为下步严控趋势。

上市和准入趋严,大量竟争性耗材、器械和未有明确效果的药械类产品会迎来大量淘汰,但也将会有更多产品进入统一医保,鼓励国产(如国产DR等)替代进口先会在基层获得政策扶持。

随着关口的到来,已放弃评价的大量仿制化药会主动退出市场,但经一致性评价后,同质同价会成为国策,各省落地实施后虽有变化但执行国家政策的主基调不会动。

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了解到2018年起随着降价的持续,大量大普类化药产品会因此进入低价药行业,厂家在持续降价前放弃此类产品生产转向赢利性产品,迫使各地进一步放宽低价药政策,以避免用药荒的出现。

国家至各省将会调至白名单模式,大可能是在经历一年一调的短暂时期后,进入两年一调模式,有进有出。

随着医药代表备案制的实施,大部分企业将会走向直营与推广外包两种形态共存模式,以此解决市场控制和财务风险问题,更多的合作创新模式将会涌现,但厂家与部分原转型后的代理将进入同持批文、合伙共建时代。

代表备案制的实施将大量淘汰原不具备合规化推广的普通医药代表,代表队伍不再人满为患,但具备合规推广能力的代表将成为人才,薪资看涨的同时,为减轻人资成本和多渠道影响医生,数字化营销从外企走入民企,但如何不止停留在医学信息交换,而能帮助到医生更好与患者交流,以此累积患者源成为吸引医生关注的重器,企业出于此将长远考虑筹建自有平台或出资控股,以此更好的迎合目标医生个性化和需求。

在产品仿制数量走低,临床准入门槛越严厉的大环境影响下,老产品的二次定位、开发和拟上市产品的学术性策划需求愈趋迫切,产品学术性定位、策划外包模式走入市场,研发和精于学术策划的人才需求走高,一将难求。

过去25年,中国是医疗事业进步幅度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是全球进步幅度大的5个国家之一。5国中,中国进步幅度位列第三,前两名是马尔代夫和土耳其,第四、第五名是韩国和秘鲁。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明显进步;另一方面,帮助我们了解全球医疗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认清自己。我国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过去25年,中国是医疗事业进步幅度大的国家之一,一些经验值得世界学习。专家认为,巨大进步的背后是方方面面的努力。成绩固然可喜,但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水平仍任重道远。
医疗质量指数分值高,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好。

从世界医疗行业发展史来看,美国医疗卫生体制不是特好的,虽然医疗技术先进,但看病太贵,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很差。再加上失败的医疗政策和政党的斗争,美国民众承担着全球高的人均医疗支出。英国看病虽然不贵,但看病难、等待时间长,医疗服务效率很低。

利昂医疗发现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2013年达到5.6%,在187个排名国家和地区中位列117位,不及美国的零头,也不到欧洲一些国家的一半,但投入效果却远超过欧美。可以想见,这样的进步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努力。多位专家共同分析了我国医疗事业飞速进步背后的原因。

在32种可防可治病中,中国在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等乙类传染病,以及呼吸系统病方面,医疗质量指数得分高。从2003年抗击“非典”后,国家和公众都开始重视公共卫生问题,科研组织、行业机构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到了2009年,我国应对传染病的经验已很丰富,反应迅速,取得极大胜利。与此同时,我国还在攻克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另外内窥镜摄像机有了很好的成绩。针对呼吸病,20多年来,我国在呼吸系统病方面取得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非典”后,陆续设立发热门诊,流感疫苗接种率明显提高,这些举措非常利于呼吸系统病的防控。

医用DR新技术聚焦两个大方向

就像常规的市场发展规律一样,DR技术也将会有15-20年的发展机遇期。只要掌握动态DR技术,市场就能够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同时在国家战略中,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放在国内市场,更需要去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这样才能打一场漂亮战,中国DR行业,国产平板DR厂家才能又一次迎来春天。

总体来说,新技术聚焦两个大方向,一是朝低剂量成像发展的技术路线,主要代表是基于CMOS成像技术的开发利用;一是朝可视化成像发展的技术路线,主要代表是平板DR的开发利用。目前DR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多个潜在发展趋势,这是行业力量聚势的开端。

然而,新技术的发明不易,推广更加艰辛。这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阻力。首先,不论入行时间多久,现有企业为数众多,绝大部分厂家刚刚掌握了整机技术,还没有尝试过滋味(本质上,就目前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已经注定不会有),现在要推广新的技术,这会要了他们的命,所以面对新技术,这些厂家首要选择就是抗拒和诋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