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已成为一个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朝阳产业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发展,现已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的朝阳产业。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变快,不但连续多年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而且产品出口的数量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

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研究表明,近几年医疗器械投资较为活跃,医疗器械是国内企业投资者关注的一个热点,从行业进入者角色来分析看,近期进入医疗器械领域的多为医疗器械产业链的上游企业。

一是国际经济形势缓慢回暖,大宗商品价格重拾升势;二是医疗器械属刚性需求产品、我国产品的质价比优势相对突出以及三季度通常为出口的高峰期,几方面有利因素将促出口保持增势;三是未来我国将吸引更多国外企业进入,为我国医疗器械进口市场注入更大的潜力。

政府在对本土医疗器械企业给予宽松的投融资渠道、优惠的财税政策之外,还应尽快完善落实政府采购办法,鼓励医疗机构使用本土产品,比如国产DR等,让有实力的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尽早“冒”出来。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提高企业素质。重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素质提高和规模扩大,特别是在提高其适应国际经营的管理水平、提高创新能力、扩大产品销售范围等方面下工夫。坚持仿创结合的原则,高起点引进国外技术,在促医疗器械企业走出去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更要推动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据有利空间,做大做强。

政府提高治疗费用所占的比重,更加促了器械领域的发展

医疗器械产业是新医改政策的受益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健康投入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加上国家对医疗器械技术创新的大力扶持,器械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10~15年将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科学发展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对医疗器械产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并认为当前应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上下功夫。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呈持续快速发展态势,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医疗器械产品质量严格监管、对医疗器械市场秩序严格规范、对医疗器械如气腹机等的技术创新大力扶持,从而使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快,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医疗器械企业小、多、散和低水平竞争现状尚未根本性转变。企业规模小,集中度较低;研发投入不足,高层次产品少;创新能力差,产学研体系未形成是目前器械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多出现像是南京利昂医疗之类的好的医疗厂家。

医改为医疗器械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医改使医疗服务市场迅速扩大,同时,政府提高治疗费用所占的比重,更加促了器械领域的发展。此外,民族工业崛起、促创新政策和新监管措施都有利于器械产业的发展。他认为,受新医改政策的影响,创新型大设备及两网建设配置产品受益。

缺乏技术支持以及相关的使用人才也是医疗器械在农村市场存在的一个严重的弊端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没有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基层医疗诊疗机构,因此医疗器械产业在农村根本得不到释放,这也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器械简单、隐患大,连基础医用DR设备也没有普及到位,给农村地区的人们生命健康留下不小的隐患。

农村市场区别于城市的医疗机构,其受到资金、医疗技术以及消费群体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农村医疗机构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大多都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这主要有几点因素阻碍了医疗器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市场的使用。由于农村地区相对贫穷,因此并没有充裕的资金购买价格高昂的医疗设备,而购置二手的医疗器械则成为农村市场的主要来源,这里存在一个风险就是不少的二手医疗器械都超出了服役期限,甚至有些医疗器械都超过了报废期,存在严重的隐患。

另外,缺乏技术支持以及相关的使用人才也是医疗器械在农村市场存在的一个严重的弊端,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因此很难保证医疗器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完全符合标准和规范的,而缺少维修及测试人员则对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指出,在新医改的推行下,未来农村市场将获得较大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伴随着农村医疗网络的建设,医疗器械也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随着农村基础卫生医疗体系的完善,医疗器械在农村市场也将迎来扩容。

质量抽检是医疗器械市场监管重要的技术支撑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并不为过。利昂医疗表示这种不断的发展也对医疗器械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骄傲的是,十几年来,各级监管部门克服了医疗器械监管起步晚、基础薄弱等诸多困难,突出监管,强化日常监管,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采取开展专项整治等多项有力举措,有力地净化了医疗器械市场。尤其是我国逐步建立起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制度。

历经风雨,转身回眸,监管人员在医疗器械市场监管道路上留下的坚实脚印清晰可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30多年来,介入和植入人体的,内窥镜摄像机等新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层出不穷。为确保公众用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医疗器械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监管的领域之一。我国医疗器械监管起步较晚。但受行业管理职能制约,该《办法》对医疗器械产品的管理措施特别是涉及医疗器械流通和使用环节的内容较少,导致无法把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作为一个整体来实施有力监管。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虽快,但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产品质量不过关,严重影响了企业信誉,制约了产业发展。因此,坚持高起点、严管理,强化日常监督,成为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迫切任务。1998年,原国家药品监管局成立后开始对医疗器械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并于当年展开一系列医疗器械质量抽验调查,对骨科内固定器材抽查不合格的企业、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械抽检不合格的企业及相关使用单位,以及隐形眼镜存在质量问题的相关企业等提出整改措施,对二手CT机进行大规模销毁。由此,医疗器械的强化监管从认识走向行动。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通知,国家局就医疗器械专项治理工作进行专门部署,相继发出《关于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开展医疗器械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和《进一步做好清理规范医疗器械注册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积极行动。

质量抽检是医疗器械市场监管重要的技术支撑。2000年以来,国家局先后组织了一次性无菌注射器、输液器、骨科内固定器材等数十种产品的质量监督抽验,抽验品种从单一走向综合。

促国内医疗器械科技水平的提升,多生产创新国产医疗器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加工贸易领域必将扩大,尤其是医疗器械等高科技产品加工贸易。但是,在加工贸易带来我国医疗器械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减少低技术含量、低技术附加值商品的加工贸易,使加工贸易向高技术、高标准方向转移,以优化出口结构等建议。

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金额近年来呈逐渐增长态势,尤其是出口贸易增长幅度明显大于进口增幅,这得益于南京利昂医疗等一系列好的生产厂家

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金额近年来持续增长,究其原因,除一般贸易的增长外,加工贸易的增长对医疗器械进出口额的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有较高比重,而在进口贸易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小。这对促国内就业增长、缓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加工贸易金额是影响我国贸易顺差的一个主要因素。

医疗器械的进出口领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在我国医疗器械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贸易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的医疗器械几乎涵盖所有的医疗器械出口商品。鉴于医疗器械的高科技属性,以及我国对高层次医疗器械依赖进口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医疗诊疗实际情况和当前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有必要加大高科技医疗器械的引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出口结构,落实调整加工贸易结构的政策措施。同时,对医疗器械具体品种具体分析,适当减少低技术含量、低技术附加值商品的加工贸易,以适应国家在技术水平、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我国医疗器械加工贸易的区域化明显,而鼓励加工贸易的区域转移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具体工作内容之一。加大对加工贸易区域转移的政策支持,对于促进国内的加工贸易产业平衡,加强西部大开发的力度,带动中西部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发达国家的加工贸易有助于提高我国进出口医疗器械商品的整体技术水平,促国内医疗器械科技水平的提升,多生产创新国产医疗器械,如气腹机等。

医改是未来医药行业发展的大推动力

医改是未来医药行业发展的大推动力。考虑未来医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的可能性和人民医疗消费意识的唤醒。

在上游行业受宏观政策和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背景下,医药作为非周期性、出口依赖性弱、具有成长确定性的行业投资价值凸显。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服务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看病贵。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医疗保险发展缓慢、公立逐利明显、医疗市场监管不利、医药流通秩序混乱等一系列原因,使得人民看病吃药负担重。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人民因经济问题而生病无法治疗的情况非常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还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随着医改的推进,政府将着力建设县级、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大力改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使其承担起更多的人民医疗需求。同时,主要承担危重病,通过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等办法解决医疗需求过度集中于大的现状,使结构恢复到正三角的水平。这个转变,利昂医疗分析对于医药行业的影响在于,农村中低端市场的扩大必将带动质优价廉的普药加速增长。

在医疗资源整体不足的大背景下,农村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多年来,政府的医疗经费偏重城市,高、精、尖设备几乎全部配置在省城及城市,而一些乡镇、县城连常见的医用DR设备检查诊断设备都配置不齐。相比城市居民,农民的看病费用也更加没有保障。

因此,未来卫生投资经费可能更倾向于向广大农村倾斜,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良资源向农村医疗机构倾斜,加强农村乡镇、县级基础医疗设施建设,逐渐改变上述两级财力难支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医务人员收入低下的状况。政府部门要用相关优惠政策鼓励药厂将药品直接销售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减少中间环节,使患者买到质优价廉的药品。

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障的迫切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虽然商业保险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障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滞后,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是认识还不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政府对市场及其作用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一些政府部门忽视商业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对商业保险的认识还停留在“赚钱”的层面,对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缺乏深入理解,主动运用市场机制和商业保险的意识不强,甚至对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服务还存在抵触情绪。如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能够将其技术、服务网点和风险管理等优势转化为新农合的经办资源,提高制度效率,这一点获得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肯定。但目前保险业参与新农合难以获得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有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存在偏见,设置准入障碍。

二是定位不明确。在原有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下,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之间边界不清晰,政府责任与市场机制没有明确界定,这主要表现在社保部门直接举办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这种做法一方面挤占了商业保险在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作用的空间,阻碍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另一方面,加重了困难企业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制度的公平,降低了体系的运行效率。尤其是社保机构一家包揽基本医疗基金和大额补充医疗基金,容易造成资金混用等财务风险。

三是配套措施还不到位。一是没有税收方面的支持政策。国际经验表明,税收优惠是拉动商业医疗保险发展可靠的政策杠杆,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鼓励企业和个人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二是缺乏医疗基础数据。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都需要基础精算数据。但目前医疗机构、社保部门和商业保险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发布和数据共享机制。这一方面加大了商业保险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不利于形成社会合力,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

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一是在制度设计上明确商业健康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建立医疗保障体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在于设计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整合社会医疗卫生资源的角度,打破行业和部门利益,建立起稳定的平衡和制约机制。医疗保障体系应该是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都应处于重要的地位。社会医疗保险遵循广覆盖原则,解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推广推进医用DR等基础医疗设备,保证社会公平;商业健康保险遵循自愿配置原则,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以外的需求。

二是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明确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空间。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明确、界限清晰,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才能紧密衔接,协作,形成整体。根据我国国情实际,政府举办的社会医疗保险应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合理设定封顶线和报销比例,承担有限的保障责任,同时应不断扩大覆盖面,努力提高医疗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对于基本医疗以外的医疗保障需求,属于市场范畴,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的途径解决。

三是明确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化,社保机构尽快退出企业补充医疗保险领域。针对社保机构强制举办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情况,应明确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社保机构应有序退出企业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经营领域,由具备相应经营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商业保险机构逐步承接这项业务。

四是完善和落实配套支持措施。在税收政策方面,一是目前我国已出台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百分之4税前列支的政策,在明确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化经营条件下,落实此项政策,既支持了商业保险发展,也不会增加财政负担。二是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可考虑对企业和个人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给予减免税收的政策。

在促制度之间衔接方面,一是加强基础医疗数据共享,整合相关行业医疗数据资源,构建我国病发生数据库和医疗费用数据库,建立稳定的数据共享和更新机制。二是支持商业保险与医疗机构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制约机制,解决医疗风险管控难题。三是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要建立协调合作机制,在覆盖人群、目录范围、保障水平等方面紧密衔接,促商业保险提供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和服务。

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担负起职责,并为能够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获取利益而担负起责任

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

医疗成本在快速上涨,而医疗质量却非常差或参差不齐,并且在许多国家或地区还存在看病难的问题,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问题加上由全球化需求、用户至上、人口素质的变化、不断增加的负担以及昂贵的新技术所推动的全新环境的出现,要求在未来10年内对医疗卫生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无法适应这种新环境的医疗卫生体制很可能会“碰壁”,需要被迫立即进行大规模的重建——这对于所有的利益相关方来说,都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毫无疑问,须进行改革;当前医疗卫生体制的利益相关方所能进行的选择仅仅是何时以及如何进行改革。

如果长期处于观望而不采取实际措施或者措施不够果断,那么医疗体制就可能会“碰壁”,也就是说现行的体制将难以维系,到那时将被迫立即进行大规模的重建。这有些耸人听闻,但确实可能发生。

财政的限制、与社会期望和标准相矛盾、缺乏激励机制、短视以及无法访问和共享重要信息,所有这些因素都抑制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愿和能力。如果无法将改革的意愿和能力聚集起来,那么这种改革只能落得“两败俱伤”的结果,医疗卫生体制的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将成为输家。当然希望还是有的,但这要求各利益相关方担负起更大的责任、进行明智的决策并通力合作。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尤其强烈建议以下几点:

扩大当前的关注点,不仅注重于对急性病,还要关注对慢性病,并为大众提供一生的健康服务。

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担负起职责,并为能够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获取利益而担负起责任。

帮助消费者保持健康身体并从医疗卫生体制中获得更多利益,同时帮助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和医护人员提供更高价值的医疗卫生服务,大力普及创新医疗设备:内窥镜摄像机医用冷光源等。

与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医护人员和患者合作。

在期望的生活方式、可接受的行为以及医疗卫生中社会福利和市场服务各占多大比例方面,形成现实、合理的社会观念。

通过提供克服障碍、鼓励创新以及为国家或地区制定可承受解决方案所需的领导能力和政策措施,来解决当前体制的不足。

如果各利益相关方都能够承担责任,并表明改革的意愿和能力,那么就可以更好地利用改革的推动力,实现双赢的改革。这样的医疗卫生体制将成为国家的财富,而不是负担。它们能够帮助享受更为健康、更有质量的生活,而实施这种体制的国家或地区以及企业在全球也将更有竞争力。它们还可以帮助这些国家或地区在新兴的全球医疗卫生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

影响农民参加“新农合”与否的关键因素不是支付能力,而是参与意愿

民众对医疗改革的焦虑和期待,归根结底,在于医疗费用的超常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医疗费用上涨幅度快于民众收入上涨幅度的趋势,普通民众因“看病贵”、“看病难”而怨声载道。

尤为重要的是,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的门诊费用的上涨幅度依然很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初级卫生经济可及性的下降,相当一部分低收入民众因为没有钱而有病不看门诊。“小病扛”的后果往往就是小病拖成大病,而终因病致贫。

毫无疑问,现行的医疗体制弊端重重,进一步的改革势在必行。谈起医改,人们的印象,一言以蔽之,就是“复杂”。看起来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无非是三大板块,即需方、供方和第三方。需方也就是医疗筹资体制或医疗保障体系,其核心是解决医疗服务谁来付费的问题;供方就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其核心就是各类医疗服务机构的组织和制度结构的问题;第三方基本上就是政府,其核心问题是如何以有利于全社会的方式对需方和供方进行正确的干预。

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是新医改关键中的关键。现行医疗体制重重弊端的集中表现就是“看病贵”。姑且不论供方诱导需求问题普遍存在而导致医疗费用上升,在很多情况下,即使医疗服务费用和药品价格正常,对绝大多数患病民众来说,也构成巨大的经济风险。医疗保障制度的首要功能就是分摊风险,当所有人面对的医疗费用风险能够在健康人和患病者之间、在人们健康时段和生病时段分摊的时候,看病治病自然就不贵了。

医疗保障体系的二个功能是开辟了医疗服务第三方购买的可能性。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说当所有民众都把看病治病的钱汇集到医保管理者(不论其组织性质如何)手中,那么民众在生病时就不必自行支付高额医疗费用,而医保管理者就可以成为付费者。很显然,掌握了强大的购买力,医保管理者就可以运用各种手段来制约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抑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医疗保障体系如此重要,但是其发展在我国却始终步履蹒跚,这正是我国医疗体制弊端重重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在城市地区,医保的主体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部门无疑在过去的五年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尽管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扩大覆盖面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现行医疗设备诸如医用DR等普及仍不够广,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依然不够广。

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走向普遍覆盖所面临的挑战,在城市和农村并不相同。城市现行医保体系的主干是社会医疗保险,它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调整其制度设计并且强化执行上的强制性,从而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实现普遍覆盖。在农村,情形完全不同。新型合作医疗是一种自愿性的公立医疗保险,不可避免地会遭受逆向选择问题的困扰,即成员年轻、身体好的家庭不愿意参合。从患病概率和成本看,农民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客观需求。

影响农民参加“新农合”与否的关键因素不是支付能力,而是参与意愿。但在不少地方,尤其是在试点初期阶段,出于对财政可持续性的顾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包”的设计以及起付线、报销比例和封顶线上的规定过于严酷,影响了保障水平,从而打击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贫困地区或者同一地区中低收入的农户相对来说从“新农合”中获益较少,从而导致了社会不公平的问题。②在试点县,各级政府和农村基层政权必定运用多种动员手段强力推动农民参合,但在非试点县参合率并不高。新型合作医疗如何在维持自愿性原则的前提下突破逆向选择的困局,乃是我国农村发展医疗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医疗设备事关医疗质量,事关患者健康和生命

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水平正在提高,服务的项目不断翻新,各种设备或耗材更新换代不断快,产品换代周期短,创新产品上市快,如X-CT,从1973年问世至今,历经十多次更新换代,早期是4~5年一次换代,而目前仅2年就实现了换代,这一变化使我们在管理、临床运用、维护与维修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新技术和新设备大大提高了医疗水平,从20世纪下叶开始,以应用新技术新材料为标志的现代医疗器械产品,如支架、人工器官、介入手术器具、人工关节、激光手术器械、血管造影技术、起搏器、除颤器、B超、MRI(磁共振)、悬吊DRU臂DR、ct等,在推动和提高医学临床诊断和水平的作用上和保障医疗服务效果上越来越明显。

医疗设备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辅助功能越来越多。新技术、新设备不断诞生,对设备的管理、学习、培训、维护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强。产品更新有利于人们健康状况的早期甄别和病的早期诊断,有利于医疗实现人性化服务。在人类与医疗器械亲密接触的同时不免被其伤害。

现代大型医疗器械产品更新换代快,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盲目升级换代和狂热升级换代的现象。而由于市场经济和现行医疗体制的一些制度性弊端,决定了现行的医疗服务领域,存在不容忽视的甚至是比较严重的医疗器械风险。

我国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相关政策法规还没有正式出台,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工作认识还有待统一、行为有待规范。临床一线人员对设备质量控制的认识不够深入,紧迫性不强。认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系非临床因素造成,与自己没多大关系,没能看到不良事件同时存在多种因素,如医疗器械参数不准,同一设备使用手法不同,结果差异较大等。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认识不清,领导、机关及工程人员缺乏对设备质控的认识,概念不清,重购置,轻管理,重使用,轻质控,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界定、上报不积极,强调客观原因多,甚至推给厂家了事,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质控的重要。

医疗设备事关医疗质量,事关患者健康和生命。大量的数字、事实要求我们须高度重视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控制。

面对巨大的医疗器械市场,厂商不惜花重金用于新项目的开发与技术推广。在繁多的医疗器械产品面前,如何确保质量性能的同时,又能提高设备性能完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谁又该肩负这个重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