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落实加大医疗机构采购国产医疗设备

利昂医疗了解到政府官方文件发布,明确放宽国产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限制,深入推进医疗机构配置使用国产乙类大型医用设备试点工作!

国产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限制将被放宽。

12月5日,上海市政府发布《行动方案(2018-2020年)》。总体目标上,《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申报上市三类医疗器械产品100个以上。

在医疗器械领域,聚焦数字医学影像设备、高层次设备、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械、临床诊断仪器等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产品,实现产业化。

除此之外,联盟菌注意到,上海市的《行动方案》方案中,还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本地医药、器械创新产品,例如气腹机等的应用推广。简化创新本地高层次医疗器械的招投标流程。

并且有一项举措可谓是极大的突破:

深入推进医疗机构配置使用国产乙类大型医用设备试点工作,放宽国产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限制。

此项改革由上海市医保办、市经济信息化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卫生计生委、各区政府负责落实推进!

在国家卫健委才发布《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以下简称《3年配置规划》)后,上海市提出要放宽国产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数量限制,意味着上海市加大力度推进国产乙类大型设备!

《3年配置规划》中,明确到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大型医用设备22548台,其中新增10097台。其中乙类大型设备新增9871台。

作为医改先行地区的上海,往往是全国政策的风向标。

全国其他省份是否会相继推出这项政策,我们拭目以待!一旦这项政策放开,近万台乙类大型设备配置需求,对于国产品牌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

浙江先行:全省采购国产医疗设备比例翻倍

在上海之前,浙江省早在2016年发布《关于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这一相同的政策:深入推进医疗机构配置使用国产乙类大型医用设备试点工作,放宽国产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限制。

并且明确在到“十三五”(2016年至2020年)末,全省医疗机构采购国产医疗设备比例翻一番。

在已经明确落实加大医疗机构采购国产医疗设备的浙江省,这一政策实施的怎么样呢?

事实是落地执行力度非常大,并且效果也很明显!

在国家层面据《中国劳动保障报》报道,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与网民在线交流医疗设备问题时说,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确保财政资金优先采购国产医疗设备。

据介绍,为推进发展应用国产医疗设备,卫健委在抓采购的同时,还将制定和完善医疗卫生机构装备标准,指导医疗卫生机构按功能定位台理配置适宜的医疗设备。

在国家刚发布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三年规划后,上海市就发布了放宽国产设备配置数量限制方案,鼓励国产乙类大型设备,这无疑释放了重大信号!

尽快应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快速壮大,《条例》在实行分类管理、强化企业责任、创新监管手段、推进社会共治、严惩违法行为等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相关部门启动了《条例》的修订工作,耗时6年反复研究、论证、修改。

2014年6月1日,新修订《条例》实施,标志着我国医疗器械监管进入一个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风险高低为依据,完善分类管理、加大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责任、强化日常监管、完善法律责任的新阶段。

利昂医疗统计,2014年实施新修订的《条例》以来,国家药监部门制修订《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条件和备案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9部、规范性文件40余项;发布《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等200余项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修订发布了新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进一步优化整体框架,对上市时间长、产品成熟度高及风险可控的40种医疗器械降低管理类别,保障《条例》实施。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家药监部门启动构建更加科学的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体系工作。2017年10月中办、国办《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印发后,一系列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并落地实施,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驶入“快车道”: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鼓励产品创新,着力加强上市后监管;注重风险防控,强化技术审评、标准管理、检验检测、审核查验、不良事件监测等技术支撑机构建设;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做到科学监管和智慧监管。

今年,中国担任医疗器械监管机构合作论坛(IMDRF)轮值主席国,在承办的IMDRF管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所倡议的“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和“IMDRF成员认可国际标准清单”通过批准立项,成为继2014年新修订《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医疗器械监管历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此后,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医疗器械研发制造企业通过技术合作,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速弥补国内创新速度和难度,生产出例如内窥镜摄像机等好的设备。改革开放40年来,国产高层次医学影像设备从无到有,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本土企业与国际企业同台竞技,打破了进口垄断局面。

伴随着民族医疗器械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大和创新能力的增强,高层次医疗器械技术突破和“进口替代”记录屡屡被刷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监管科学理念的深化落实、鼓励创新政策的细化落实,未来会有更多国产创新医疗器械能在注册获批后,尽快应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医疗器械领域的需求是非常旺盛

医学科技将来应该关注三个技术点。

一个是预防技术,即如何去做到关口前移。这一技术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需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通过大规模的信息采集,对病预防和健康促发挥作用。二个技术点,除了具体的有关病诊疗技术革命以外,他们也注重提升整个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技术发展。

如何推进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表示从某种意义上,信息技术是解决公平与效益这一难题的节点。今后的医疗体制不应该是经济收入好的群体才能享受到医疗资源,而是应该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医疗保障。在这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至于第三个技术点应该关注面向家庭、社区的健康促进技术。

对于医疗器械的技术发展,科技部前期已经就这个领域做了初步规划,并成立了医疗器械产业技术联盟,希望以此促相关技术的应用。

医疗器械领域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产学研结合。希望能形成一个产学研结合的态势。促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广的结合。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加速从高层次产品向低层次产品转化。

医疗器械研发可关注四类具体产品。一类是面向基层的产品,即面向农村、社区基础的医疗器械,从基础的医用DR开始;二类是中高层次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三类是家用及康复医疗器械产品开发;四类是公共医疗卫生和应急救援的医疗器械产品开发。

时下医疗器械行业需要正视国内外医疗器械中高层次产品的现实差距,并寻找到恰当的突破点和立足点。国内医疗器械研发机构和企业可以针对进口医疗器械中高层次产品的市场、技术优势,首先在衍生价值开发、集成应用以及特殊专用设备的开发等方面立足。把握世界医疗器械发展的前沿,突破新兴医疗器械产品的关键技术,建立产学研、医工贸紧密联合的创新体制。同时,重视复制和发展医疗器械前沿研究和创新成果,积极争取在新型医疗器械关键新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以提升我国开发新型高层次产品的能力。

应该利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契机,巩固在中低端产品方面的成果,促现有产品的升级和更新换代。同时,以推进基层医疗器械合理配置为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产医疗器械在中低端市场的占有率。积极适应医疗模式转变的趋势,推进家用和个人用医疗、康复类设备的研发。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得众多民营资本注入市场,为产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医疗服务能力经历了从”捉襟见肘”向”游刃有余”的跨越。南京利昂的总工程师表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器械领域技术、产业、法规不断发展完善,为促我国医疗水平提升、先进诊疗资源下沉、普惠百姓民生立下汗马功劳。医疗器械行业成为发展为活跃的行业,呈现出”增长快、创新强、政策多、变化猛”的强势特征。

器械产业:从依赖进口到国产替代。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大约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在这逾40年的时间里发展迅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不过数百家,销售额极低,品类极少。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主要生产的还是基本的医疗器械产品。2000年后,品类数目急剧增加。现在我国已能生产包括医用DR、核磁共振检查仪、医用直线加速器治疗系统、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超过43个大类、300多个小类、数万个品规的医疗器械产品。

国产医疗器械品类基本上能覆盖所有临床所需。能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取得这样的辉煌成绩,真可谓巨变。尤其是近20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保持着百分之20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即使是在近几年国家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仍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保持百分之15左右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全球医疗器械行业近年平均增长水平。

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11月30日,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达16124家。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096家;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9340家;能生产三类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2189家。2017年,我国医疗器械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200亿元。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得众多民营资本注入市场,为产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国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先后改制,民营企业应运而生,南京利昂医疗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崛起。
法规政策:从跟踪关注到部分。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能如此惊人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毫无疑问,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当属2000年《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实施。
2000年4月1日《条例》实施,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自此驶入法治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