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高技术领域

新兴医疗技术市场占全球医疗技术市场的份额,从2016年到2022年,这一份额还将增长百分之8。但中国医技市场规模的增速将远超于此。

到2022年,中国医技市场规模将达69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稳居全球二位。

在市场规模大幅增加的前提下,中国医技企业的收入也正大幅增长,增速远高于欧美企业,并在本土市场的部分行业中战胜或追平跨国公司。

医疗技术新兴市场企业的发展风口已经来到,中国的医疗技术厂商增长势头正在快。

医疗技术新兴市场的风口已经来到,以中国、印度、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将取得突破性增长,中国医技企业收入正快速增长。

在中国市场中,例如南京利昂之类的本土企业已在部分行业中成为市场支柱。

中国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高技术领域。

未来以中国医技企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企业将进一步扩张成为发达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并发展成为全球市场参与者。

相较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在本地有四大优势,分别是成本、供需匹配度、市场营销策略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在供需匹配程度上,基于本土企业的在地优势,往往能更准确地锁定当地市场的需求,从而提供供给。

在市场营销策略上,由于本土企业对中国的市场、渠道和营销方式,尤其新鲜事物更为了解, 因而能更好地占领市场。

中国政府对企业有利的政策支持也是优势的一方面。在研发阶段,政府就对本地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在注册阶段,也通过取消进口产品所享有的快速上市优待、为创新型本土产品比如国产DR提供快速审批通道等方式,鼓励本地企业快速注册产品。

在产业链上的制造、招标、报销乃至展示等环节,本地企业也都享有优待。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的人力等成本正在提高,中国医技企业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下降,未来将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依靠产品升级保持增长优势。

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是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早已明确的管理趋势

国务院公布关于修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决定,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由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调整为行政许可事项。这一变动很快引起了关注,业内一直等着政策落地,很多人以为会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大型设备配置管理更严格了。

事实上,利昂医疗了解到,严格审批,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是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早已明确的管理趋势。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主要思路是,就像针对内窥镜摄像机之类的,优化资源配置和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统筹规划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功能适用、技术适宜、节能环保的设备,支持建立区域性医学影像,促资源共享。建立完善监督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相互监督。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将由非行政许可调整为行政许可。按照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由非行政许可调整为行政许可。彼时,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履行新设许可程序,按照国务院审改办相关要求,在履行新设许可程序期间,暂停办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医疗机构在申请放射诊疗许可时,暂不需提交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明文件。

我国一直对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实行审批制度,并明确实行甲类、乙类分级管理,其中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由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审批,乙类设备配置则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由原卫生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编制配置规划。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审批管理则下放,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级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定配置规划上报国家核准,并据此开展审批管理。

国家明确提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要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与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相适应,新增配置要以临床实用型为主,严格控制机型。但近年来,不少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在乙类设备审批方面逐渐松了口。

各地相继取消基层收支两条线管控瓶颈

各地相继取消基层收支两条线管控瓶颈,为之叫好,对于推动强基层必将发挥重大作用,同时也会引发“五大巨变”。

“收支两条线管理”,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了解到这起始于2009年底基层医改开启的 “回归公益性制度创新”安徽医改模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以“核定任务、核定支出、绩效考核补助”为核心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这一措施明确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财政经费兜底保障,在强化政府职能、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典型的行政为导向的管理思维模式。并且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在全国推行。作为发源地的安徽,2015年2月起,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不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行财政经费定向补助等新政策。

各地相继陆续宣布取消“收支两条线”。 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配合了基本药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创收冲动,能够减少基层患者的经济负担。但随着深入,“收支两条线”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如绩效分配差距小、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受影响等。

收支两条线管理,由于过分重视公共卫生服务,疲于应付检查,工作效率不高,对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重视不够,基础医用DR设备普及不到位,一些地方甚至提出基层医疗机构不需要看病,只要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就行,厚此薄彼的管理导向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下降,没有医疗服务能力做后盾,单纯的公共卫生服务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弊端明显。

收支两条线是计划管控思维,面对市场经济,出现了很多的失灵,医改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打破收支两条线也不是一刀切,对于偏远地区,收支两条线还是积极的,应该因地制宜,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发挥市场作用,才能探索出国情的医改之路,我们不能再折腾。

我们了解全球医疗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认清自己

过去25年,中国是医疗事业进步幅度大的国家之一,一些经验值得世界学习。专家认为,巨大进步的背后是方方面面的努力。成绩固然可喜,但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水平仍任重道远。
医疗质量指数分值高,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好。

从世界医疗行业发展史来看,美国医疗卫生体制不是特好的,虽然医疗技术先进,但看病太贵,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很差。再加上失败的医疗政策和政党的斗争,美国民众承担着全球高的人均医疗支出。英国看病虽然不贵,但看病难、等待时间长,医疗服务效率很低。

中国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是全球进步幅度大的5个国家之一。5国中,中国进步幅度位列第三,前两名是马尔代夫和土耳其,第四、第五名是韩国和秘鲁。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明显进步;另一方面,帮助我们了解全球医疗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认清自己。

我国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利昂医疗发现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2013年达到5.6%,在187个排名国家和地区中位列117位,不及美国的零头,也不到欧洲一些国家的一半,但投入效果却远超过欧美。可以想见,这样的进步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努力。多位专家共同分析了我国医疗事业飞速进步背后的原因。

传染病和呼吸病抓得好。在32种可防可治病中,中国在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等乙类传染病,以及呼吸系统病方面,医疗质量指数得分高。从2003年抗击“非典”后,国家和公众都开始重视公共卫生问题,科研组织、行业机构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到了2009年,我国应对传染病的经验已很丰富,反应迅速,取得极大胜利。与此同时,我国还在攻克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另外内窥镜摄像机有了很好的成绩。针对呼吸病,20多年来,我国在呼吸系统病方面取得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非典”后,陆续设立发热门诊,流感疫苗接种率明显提高,这些举措非常利于呼吸系统病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