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众对疫苗的科学认识,积极接种疫苗

与一类疫苗相比,二类疫苗的接种率仍然较低,主要是由于公众对疫苗的认识存在较多误区,担心可靠性,或者认为没必要。

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并不是按照必要性等划分的。事实上,有的二类疫苗预防的病危害十分严重。

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经济、可靠的手段。然而,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发现公众对于疫苗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尤其是近年来围绕疫苗问题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人们对接种疫苗产生了更多顾虑。

当一种病发生率较高时,我们主要关注病本身的危害,例如有些我们认为很严重的病,其实利用医用内窥镜就能让患者康复,此时通过接种疫苗来保护孩子不得病是首要问题。其后,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传染病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当下降到一定水平时会处于平台期,人们的焦点发生了转移,此时接种疫苗后的反应引起了高度关注。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等传播形式的多元化,疫苗异常反应易被放大,实际上,从技术和生产工艺来看,疫苗是越来越可靠的。

据了解,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是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AEFI按发生原因分为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心因性反应(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等。

如果接种疫苗后出现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不能直接说是由于接种疫苗造成的,需要通过诊断、调查、鉴定之后才能判定,此次接种之后的反应和疫苗是否有关、有多大关系。接种异常反应有一套严格的判断标准和流程,不能把所有接种后出现的症状都归因于疫苗问题。

异常反应是小概率事件,绝大多数是一般反应。

一旦发生了异常反应,有哪些机制进行保障和补偿呢?据国务院于2016年4月修改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因接种一类疫苗引起的异常反应,由各省级政府进行补偿;因接种二类疫苗引起的异常反应,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同时,国家鼓励建立通过商业保险等形式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者进行补偿的机制。

对疫苗接种除了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制定出现不良反应后的补偿机制外,还要加强科普传播力度,提高公众对疫苗的科学认识,积极接种疫苗,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